《音乐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2022年第4期
(总第215期)
目 录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研究专栏
晚商乐人刍议
…………张闻捷、王文轩
论“钟体核心数据”对商周铙形制研究的意义
………… 叶 春、孔义龙
上古石磬的类型和序列
………… 方雪扬
周代镈钟编列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
………… 孙海宁
中国歌剧研究专栏
论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居其宏
中国歌剧的分类及其不同理念
………… 姚亚平
论张若谷歌剧观的历史价值
………… 满新颖
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区域音乐史编纂的方法与方向
…………赵仲明
论中国传统唱腔的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马志飞
流域音乐人类学钩撢 :以川江流域为例
…………胡晓东、谢佳丽
湖北冠礼仪式用乐的历时考察
…………李 莉
有限移位模调式早期应用研究
…………彭 程
新调性语境中的十二音技法在《旋螺丝》中的运用
…………肖桂彬
赫尔曼·达努泽“元音乐”概念的释例与解读
…………班丽霞
摘 要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研究专栏
晚商乐人刍议
文◎张闻捷、王文轩
摘 要:晚商时期的乐人来源较为复杂,有“铙”族为代表的世袭乐人家族,有非王族群中的身份较高者,有底层乐工或乐奴。殷墟非王族群中随葬乐器的贵族或为卜辞记载中的“万”,掌管着本族礼乐活动的同时还为商王室服务。晚商时期已形成乐人管理体系,容台和瞽宗为乐人管理部门,其中瞽宗或为巫乐管理机构。晚商卜辞中见有贵族间转赠乐人,部分大中型墓葬存在乐人殉葬,或为东周时期贵族间转赠乐人和乐人殉葬等制度的肇始。
关键词:晚商;子铙;乐人;殉葬
论“钟体核心数据”对商周铙形制研究的意义
文◎叶 春、孔义龙
摘 要:铙的钟体形制影响乐钟的音响性能,体现乐钟的演奏方式,展现古人的铸造技术,对研究铙至关重要。“钟体核心数据”是根据青铜乐钟的形制结构特点测算的六个数据,能较为直观、具象地呈现乐钟钟体形制特点。以统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钟体核心数据为切入点,统计和分析了出土的157件商周铙和33件早期甬钟的钟体核心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铙的形制特点与规范性,以及铙与甬钟形制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铙;形制特点;钟体核心数据
上古石磬的类型和序列
文◎方雪扬
摘 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石磬陆续出土,为进行石磬类型学研究提供了量化的实物基础。文章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石磬的顶部和底部形制特征为分型依据,将上古时期的石磬划分为不规则顶型和倨顶型两大类型,又将此二型进一步细分为约直顶、非直顶、直底、弧底和角底等五种亚式。这些不同型式的石磬,分别对应着其特定的发展年代序列。
关键词:上古时期;石磬;类型框架;发展序列
周代镈钟编列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
文◎孙海宁
摘 要:周代编镈的使用者均为地位较高的贵族。西周早期镈钟开始加入编钟的组合,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3件组编镈。春秋中期出现4件组编镈,其使用者主要是诸侯国君或级别很高的卿大夫,身份地位总体上高于同时期8件或9件组编镈的使用者。5、6、8、9件组编镈的器主并无明显的身份等级差别,而主要体现在使用区域的差别。
关键词:周代;镈钟;等级;音列
中国歌剧研究专栏
论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文◎居其宏
摘 要:近年来,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创作在业内同行中引发颇多争议。其实,从1945年《白毛女》到2005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我国历代作曲家在传承戏曲板腔体思维和结构的基础上,均根据剧目情节展开、人物情感抒发和音乐形象刻画的需要,无论在板式变化还是在声腔素材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为板腔体咏叹调创作注入了既扎根传统又紧随时代的生命之源,铸就了中国歌剧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当代作曲家只有以同样的传承与发展态度辩证看待60年来板腔体咏叹调创作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既不做守财奴,也不当败家子,才能把新时代民族歌剧及其咏叹调创作推向新境界。
关键词: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传承;发展
中国歌剧的分类及其不同理念
文◎姚亚平
摘 要:中国歌剧存在着概念含混,分类标准和依据不明等问题。文章依据既有的两种不同歌剧观,结合感性聆听和理性判断两种关键因素,将中国歌剧分为“西体歌剧”和“中式歌剧”两种类型。在这种划分中,“歌曲”作为一个分类标识和依据被凸显出来,通过它可以看到两种歌剧类型各自具有的历史渊源和不一样的歌剧理念。
关键词:歌剧;中式歌剧;西体歌剧;中国歌剧
论张若谷歌剧观的历史价值
文◎满新颖
摘 要:张若谷是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早期歌剧理论和评论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一位“奇人”。他不仅对黎锦晖等同代人的创作和上海观众初识歌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当时文艺界更新歌剧观,跳出改良戏曲以成歌剧或“话剧加唱”的既有框架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对张若谷知识结构和审美理性形成过程的梳理与考察,认为其歌剧本性论、歌剧作为叙情剧和剧诗论至今仍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歌剧批评;歌剧本性;叙情剧;歌剧本土化
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区域音乐史编纂的方法与方向
文◎赵仲明
摘 要:区域音乐史编纂本质上是反向思维与相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与整体史相呼应、“以小见大”的史学方法。艺术人类学打破学科壁垒,走向学科交叉,同时秉承文化整体观,坚持世界意识的研究,对于区域音乐史的编纂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迄今所见部分区域音乐史、专题史、少数民族音乐通史的编纂和史学叙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编纂方法而言,被动关联型、史料汇编型、条目注释型的著作仍较常见。区域音乐史研究与编纂的史学观念、方法论取向,以及历史书写中的问题意识、叙事方法等,仍然有待史学界探讨。
关键词:区域音乐史;文献史料;历史编纂;史学叙事;云南
论中国传统唱腔的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文◎马志飞
摘 要:我国传统唱腔形态具有不同的地域属性,腔音列的原生性差异是形成唱腔形态的主要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典型性腔音列的不同。典型性腔音列分为“原生性腔音列”和“继生性腔音列”两类,后者主要通过“宽化”和“窄化”等方式与前者深度互融,实现本土化转变,构建起“原生-继生”型的复合唱腔体系。
关键词:传统唱腔;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流域音乐人类学钩撢:以川江流域为例
文◎胡晓东、谢佳丽
摘 要:“流域音乐人类学”是在吸收“流域人类学”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跨学科理念,取整体性、动态性、关系性与开放性视角,对流域内部所有水系的音乐文化事项进行立体式研究,关注流域空间内音乐文化的结构关系与多元互动,探讨流域生态文明对其内部音乐文化传播与流变的影响与功能,有效促进线性音乐空间(景观)研究的多元纵深发展,开拓与丰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文章从“流域音乐人类学”视角对川江流域音乐文化做多元立体叙事。
关键词:流域音乐人类学;川江流域;整体性;动态性;关系性;开放性
湖北冠礼仪式用乐的历时考察
文◎李 莉
摘 要:从清代风俗志的记录、近代家谱中的儒家礼仪,以及当代音乐文化遗存来看,湖北冠礼有送号匾、告祖加冠仪式和陪十兄弟等风俗,其用乐有渲染喜庆的鼓乐、仪式进行中的礼生唱赞、童子歌诗和鼓吹大乐与细乐。在家礼仪式中,告祖三献之礼具有核心地位,显示祖先崇拜在乡土社会的礼俗观的根深蒂固。考察湖北冠礼仪式的用乐历史,可管窥儒家家礼仪式、王朝官礼仪式音乐及民间鼓吹乐种的相互关系。对这些传统礼俗的考察,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人类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湖北;冠礼;仪式音乐;历史考察
有限移位模调式早期应用研究
文◎彭 程
摘 要:有限移位模调式的形成与发展,分为萌芽期、形成期与成熟期。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等作曲家作品中有限移位模调式音列的出现,是追求调性与和声不稳定的结果,音列本身尚不具备调式意义。格林卡、达尔戈梅日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使用有限移位模调式并挖掘其“非自然性”的独特表现意义。在德彪西的作品中,有限移位模调式打破19世纪审美局限,其表现力得以解放。
关键词:有限移位;模调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新调性语境中的十二音技法在《旋螺丝》中的运用
文◎肖桂彬
摘 要:在风格日益变化的20世纪,布里顿的音乐创作坚持调性原则,却又有别于传统调性特征,具有“新调性”观念。新调性打破传统的调性呈现方式,摒弃功能化与调式化和声思维,通过音、音组、和弦、音型的重复、持续或再现等方式确立调性。文章从新调性理论及技法特征、主题及变奏特点、音列组织及调性结合方式三个方面,对歌剧《旋螺丝》中调性与十二音音列结合及相应戏剧塑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旋螺丝》;新调性;十二音技法;截段音列
赫尔曼·达努泽“元音乐”概念的释例与解读
文◎班丽霞
摘 要:“元音乐”是近20年来德语音乐学界与跨媒介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赫尔曼·达努泽教授在系统化理论建构与历史研究相贯通的基础上,为该课题打开了广阔多维的研究空间。他以开放性的音乐哲学概念为基础,结合音乐文本的四种存在方式与音乐学的七种语境模式,深入探究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元歌剧、元音乐剧场及器乐形式的元音乐。本文在充分借鉴该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达努泽宏阔艰深的“元音乐”及其核心概念做了个人化的解读。
关键词:元音乐;赫尔曼·达努泽;自反性;语境文本化;元指涉性
购买本期纸质期刊,请登录淘宝网“人民音乐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搜索。
购买本期电子期刊,请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或进入“音乐研究”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栏目订阅。
扫码关注我们
《音乐研究》
微信号|yinyueyanjiu_1958
投稿邮箱|yyyj@rymusic.com.cn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